福州
福州(Fuzhou),简称“榕”,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福建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台海地区最大都市,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福州于公元前202年建城,1946年设市。福州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又是重要的科研文化中心,宋代以来文化教育兴盛,是产生进士(4100多人)、状元(31人)和“两院”院士(67人)最多的城市之一。福州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平潭综合实验区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
简介
福州,别称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是福建省的省会、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政治、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城市。
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沿海地区的福州,闽越国都城,自南朝陈朝开始的1000多年大部分时间内是福建的行政中心,福州在传统上是福州十邑(包括闽侯县、长乐县、连江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罗源县、福清县、平潭县)的统称。现辖5区2县级市5县一试验区,市区人口3572749人,全市总人口7857390人,是我国东南沿海、台海地区以及福建省最大的城市。当地居民以汉族的闽海系族群为主,通行闽东语福州方言。
福州是国务院1984年5月首批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大陆离台湾省最近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之一。福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的健康发展,初具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宜居城市风貌,被评为中国持续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
201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20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26个省会城市前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城乡绿化先进集体”称号,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荣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1年12月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2年根据央视的调查,休闲时间排名前十的省会城市(十大休闲之城)福州位列第九。“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2年荣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
福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福州的海外华侨、华人多达300余万人,分布于五大洲的102个国家和地区。福州地区的归侨、侨眷人数多达200万,港澳有福州乡亲近30万。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几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迹。不仅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有为数众多的福州乡亲,而且在一些落后国家、小而偏僻的地区如巴巴多斯、马绍尔、安提瓜和巴布达、塞拉利昂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迹。福州与台湾水相连、地相望、语相通、习相近,民间交往源远流长,历来关系十分密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州去台人员达3万人,到2012年台湾地区有27个福州同乡会、60多万福州乡亲;在福州居住的台湾省籍同胞有1300多人,台属12万人。
福州因市区城内有屏山、乌山、于山三山鼎立,别称“三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两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现辖5区、6县(一综合试验区)、两个县级市,即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5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6县,福清、长乐2个县级市。
全市土地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约655.27万人,常住人口711.537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约292.17万人。全市设34个街道办事处、105个镇,48个乡(含2个民族乡和马祖乡),2795个村(居)委会、社区居委会。通行福州话。
闽菜常列为国宴之一,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当地的风味小吃有鱼丸、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主要游览景点有鼓山、乌山、于山、三坊七巷、西禅寺、闽王祠、林则徐祠堂、西湖公园、江滨公园、
福州商务区(14张)华林寺、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会展岛)、海坛岛等。名山有鼓山、旗山、青云山、于山、乌山、屏山。名墓有王审知墓、李纲墓、林则徐墓。名园有福州西湖公园、温泉公园、南公园、烟台山公园等。名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三峰塔。名桥有万寿桥、回龙桥、龙江桥。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林则徐故居、严复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萨镇冰故居。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牛角梳等。
历史沿革
福州历史悠久,夏代属扬州地域,殷商和春秋战国中期前为七闽之地,战国中期后归越国,秦时为闽中郡,汉高祖封闽越王,闽越国都城福州,自南朝陈朝开始的1000多年时间内,大部分是福建的行政中心。南朝陈朝年间,在今福建设置闽州,后改名作为丰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为泉州,大业三年泉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郡治在今天的福州。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年)复称名为泉州,八年(625年)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再改名为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改为闽州。唐玄宗时设福州都督府,为出现“福州”之名之始。天宝元年(742年)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闽国开平元年,后梁承认王审知为闽王,闽国贞明年间升福州为大都督府。闽国天成年间王审知子延翰在福州建大闽国。五代十国(948年),地划入吴越,分出尤溪、德化2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属两浙西南路,六年(981年)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年)属福建路,为治所。南宋景炎元年年间端宗在福州即帝位,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元朝设置福建行中书省,省治在福州,称福州路,领闽侯、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今永泰县)、福清10县。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因清兵南下,南京沦陷,弘光帝被俘,唐王朱聿键以贤能被推举为隆武帝,继承大统,即位于福州,改福州为福京,以为行在。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福京沦陷,仍为福州府,属福建行省,领县仍旧,清朝前期开始隶属宁福道(下辖如今的福州地区与宁德地区)。清代时,福州为闽浙总督(总督福建,浙江二处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的驻地。雍正十二年(1734年)析古田县增置屏南县。1912年废府,设东路,为福建省省会。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闽海省,下辖福州、宁德。民国35年(1946年)成立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4]。
地理环境
位置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介于福州市政府。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接三明市、南平市,北接宁德市,南邻莆田市,泉州市。
地形
福州市区所在地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
气候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福州气候资源丰富,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5]。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福州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春季(3~5月):常阴雨绵绵,气温变化较大,是一年中阴雨天最多的季节。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气冷热多变,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梅雨期温度显著升高,湿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是出现局地热雷雨天气和热带风暴、台风活动最集中的时期;
秋季(10~12月):天高云淡,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温度适宜;
冬季(1~2月):雨量一般较少,气候温和,极少有零下低温出现。
资源
矿产资源:福州市矿产资源丰富,叶腊石、花冈石、硅砂等非金属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地位。
森林资源: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地热:福州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
海洋:福州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江阴岛、琅歧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多种,陆生动物属保护和禁猎的有20多种。
历史文化
福州宗教文化丰富,有“佛国”之称,重点佛教寺院有6座(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最,福州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气候宜人,地理环境优越,温泉资源丰富有“温泉城”之雅称,还有“江南胜地”之美誉。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历次考古调查和发掘,福建省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以百计,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以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遗存最为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距今约4000年前,即前21世纪末至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向周朝进行朝贡,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瓯市)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闽县等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唐光启元年(885年)唐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三兄弟随王绪农民军进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委王潮为泉州刺史。唐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派其弟王审知等攻打福州城;经一年多苦战,始占领福州,各地武装势力纷纷归附。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委王审知为副使,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安置唐末五代中原移民,选用贤能,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南宋末,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弘光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为隆武帝,是为明绍宗,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中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有马尾船政学堂,为中国培养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军将领英才。
行政区划
福州市辖5个市辖区、1个经济区、6个县,2个县级市。面积12154平方千米,人口711.537万(2010年)。市区面积178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40.12平方千米,市区人口292.17万。
交通航空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位于长乐市东面。长乐机场为福建省主要的国际机场,是中国航空国际口岸之一,于1997年6月23日投入使用,为国内首座完全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兴建的大型现代化航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停机坪面积30万平方米。福州机场运营的国内外航线近54条,航班通达国内外47个重要城市,是全国第九个实现全国省会航线全覆盖的城市机场。
国际港台航线包括新加坡、吉隆坡、东京、大阪、香港和台湾等,每天进、出港航班总数180个左右,基本形成了由福州向全国辐射、向东亚及东南亚延伸的空中交通网络。
公交
福州市内公交线路约214条,共3500多辆,全空调车营运,市区线路执行全年一元一票制,运营时间集中在6:00~22:00。市区主要公交运营单位有:福州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康驰新巴士公司、福建省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闽运公交、福州营达公交有限公司以及华威公交公司等5家公司。福州主要的公交枢纽站包括:福州火车站公交站(铁路福州站广场西侧)、公交仁德站(广达路仁德路口)、金山公交总站(金祥路金洲路口)、白湖亭公交站(则徐大道连江南路口)、下院公交站(鼓山进山口东侧)、鹤林公交站(三八路东站)、福州南站公交站(永南路)、金山金桔站(金桔路)、公交鳌峰洲站以及尤溪洲东公交站。
铁路
福州铁路线路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现有至温州温福高铁、至厦门福厦高铁、至江西上饶横峰峰福铁路,西接鹰厦铁路。铁路发展步伐的加快,东南沿海(杭深)铁路、向莆铁路、京福铁路、福平铁路建设的推进,福州火车站与福州南火车站将组成连接京沪、东南沿海、中西部铁路的铁路客运枢纽。福州站管辖福州的两个火车站:福州站、福州南站。均系铁路一等客运站,全路43个较大车站之一,规划中的全路十大客运区域枢纽站之一。
高速公路
福州至宁夏银川经过江西的G70福银高速、福建至江西等的兴尤高速福州段(湄渝高速公路:兴化湾出福建,经过江西等)组成部分)、京福高速(G3京台高速)、G15沈海高速公路、福州至广东福广高速、至福州机场的福州机场高速公路、福州罗源至宁德的罗宁高速、罗长高速、福州福清至平潭的渔平高速,福州长乐至平潭长平高速公路
轨道运输
结合福州实际情况,根据《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拟在
福州地铁(5张)2009年至2018年间建设福州地铁1号线和2号线,其中福州地铁一号线长28.8公里,计划2015年建成通车;福州地铁二号线长26.5公里,福州地铁六号线长32.4公里,2、6号线计划2018年前建成通车,形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十字形构架骨架网。3、4、5、7号线,2030年前完成建造。
福州地铁1号线线路起自新店镇岭下,经福州北站、省政府、八一七路、东街口、城门、吴航镇至长乐机场,线路全长约58.9公里。福州地铁2号线:线路起于上街,经金山工业园区、榕城广场、斗池路、五一广场至下院。线路全长约26.25公里。
客运出租车
福州市区客运出租车自2012年12月1日起执行市物价局核准的新标准运价:起步价10元/3公里,超出3公里2元/公里,不加收燃油附加费。同时执行《福州市区客运出租车燃油运价联动预案》:93号汽油零售价达到8.88元/升的启动点,开始征收燃油附加费,启动点每年公布一次。市区主要公交运营单位有:福州市出租汽车公司、福州市汽总客运公司、福州市闽运出租车公司、福州市华威出租车公司等26家出租车运营公司。福州市区道路两侧设有专门的蓝色虚线出租汽车等候点。
社会政治人口统计
全市常住人口为711537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9%,占全省的人口比重19.29%,人口密度为581人/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1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635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2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3万人,占51.02%;女性人口为348万人,占48.98%。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3万人,占14.49%;15-59岁人口为522万人,占73.42%;60岁及以上人口为86万人,占12.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万人,占8.21%。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40万人,占61.9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0万人,占38.05%。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37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3万人。具有市外户籍的迁入人口为123万人。[9]
医疗卫生
福州市三级甲等医院(共15家,综合8家,专科7家):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综合)
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
3、福建省立医院(综合)
4、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综合)
5、福建省人民医院(综合)
6、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综合)
7、福州市第二医院(综合)
8、福州市第一医院(综合)福州市第三医院
9、福州市第四医院(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1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福州市第三医院
11、福建省肿瘤医院
12、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13、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
14、福州市传染病院
15、福州市结核病防治院
对外交流
福州市国际友好城市名单 国家 友好城市
美国 锡拉丘兹市、塔科玛市
日本 长崎市、那霸市、冲绳县
法国 马恩河谷省
韩国 平泽市、光阳市
澳大利亚 肖尔黑文市
巴西 坎皮纳斯
波兰 科沙林市
肯尼亚 蒙巴萨市
印尼 三宝垄
圭亚那 乔治敦市
现任领导
市委书记:杨岳
市长:杨益民
副市长:陈大强,徐铁骏,严可仕,黄忠勇,陈晔,徐凡新,林瑞良
市政府秘书长:瞿理明
福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振华,副主任:陈奇,鄢萍,柯有民,徐诗文,陈建平,林厚新,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福州市委员会主席:方清海,副主席:雷成才,范美先,郑建闽,林治良,张献勇,林雄,王长鹰,林绍彬,郑新清
经济文化综述
2011年,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5.0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737.50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1672.19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0:44.9:46.1调整为8.7:46.5:44.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55.5%和41.7%。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144元,增长11.9%。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06.01亿元,增长25.7%;地方财政收入320.04亿元,增长29.1%;地方财政支出365.32亿元,增长39.2%。
农业: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3.09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144.7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15.8亿元,增长5.2%;牧业产值74.6亿元,增长0.9%;渔业产值299.6亿元,增长4.8%。
工业、科技: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5873.36亿元,增长15.8%,实现工业增加值1390.05亿元,增长16.1%,占全市GDP的37.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8%。 福州福清核电站。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869亿元,增长18.0%。
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0.28亿元,增长23.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49.63亿元,增长23.2%。城镇项目投资完成投资额1693.19亿元,增长14.4%。
城乡建设2011年末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32.12平方公里。年末市区共有公交营运线路261条,公交营运车辆3930辆;2012年新增更新公交营运车辆785辆,公交车日客运量达200.7万人次。全市共有各类出租车6002辆。
贸易、旅游: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6.77亿元,增长19.9%。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756.25万人次,增长17.5%,其中境外游客76.17万人次,增长9.0%。全市共有星级宾馆饭店65家,客房共计10547间。
对外经济: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项目170项,合同外资金额17.70亿美元,增长5.78%;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12.77亿美元,增长7.78%。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347.25亿美元,增长41.16%。
金融、证劵、保险: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本外币,下同)6910.1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22%,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625.06亿元,增长8.98%;单位存款余额3634.48亿元,增长14.29%。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8家,总市值2703.71亿元;股票、基金交易额21817.77亿元,增长5.99%;全市保险业务保费收入114.91亿元,增长10.32%。
民生保障: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9505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0元,增长14.6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人均消费性支出17847元,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107元,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53元,增长2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8%。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连续7年达到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6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916.9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933.65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7:45.8:45.5调整为8.7:45.5:45.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56.8%和39.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个、6.8个、4.8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97.39亿元,增长18.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2.01亿元,增长19.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14.84亿元,增长13.4%,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82.4%。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完成34.80亿元,增长19.5%;营业税110.25亿元,增长23.1%;企业所得税50.78亿元,增长25.6%;个人所得税19.11亿元,增长0.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09.37亿元,增长12.7%。
方言
福州地区通用福州话,本地人称之为平话(一说:百姓话(意为民间话,在福州方言中百姓读快点和平字的差别细微))。福州方言(闽东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福州话主要通行于福建地区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古田、屏南、闽侯、永泰、闽清、长乐、福清、平潭、罗源、连江和福州,使用的人口超过一千万。 今宁德地区所辖的7县(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能听懂。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
传统艺术
闽剧、评话、十番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城市文化
市标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市树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榕树四季常青、枝 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福州城区现有古榕树近千株。位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蔚为壮观。相传,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这株榕树。每当春回大地之时,古榕约有一半树冠首先萌芽,待老叶子逐渐落光,另一半树冠则新叶初萌,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象。
市果
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且皮薄、色红、汁多、味甜,风味独特,称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岁末,福州风俗以“红”见好,且“桔”与“吉”音似,所以成为民间吉祥物和贺年赠品。
市花
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茉莉花每年暮春初夏开花,有单瓣、重瓣、单叶、复叶之分。花色有红白两种,以白花为主。茉莉花花香清雅,可用于制作茉莉花茶、提炼香料等。
民间习俗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 “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厨师们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福州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显示了两大光鲜特征:一为刀工灵巧高明,寓趣于味,素有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较为有名的菜品如炒螺片。二为汤菜众多,变化多种多样,素有“一汤十变”之说。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其中以聚春园佛跳墙最为有名。
福州五大代表菜: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扁肉燕。
四大地方文化
昙石山文化: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其兴办的40多年里,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寿山石文化: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为载体。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寿山田黄石更是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
教育
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曾有“海滨邹鲁”之称。福州的学校教育始于西晋,初兴于唐,从北宋至南宋,福州教育进入全盛时代,官办的府学、县学普遍建立,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涌现,各乡里都有书社。自隋朝至清朝末期,共举行502次进士科考试,产生502个状元,其中有50个是福建人,福州府之人占了22个。科举资料记载,福州府“举进士者二千二百四十七人”,全国闻名。南宋学者吕祖谦的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福州文化教育的昌盛:“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福州近代教育久负盛名,培养出了林则徐、沈葆桢、陈宝琛、黄乃裳、林纾、刘步蟾、严复、萨镇冰、林旭、林长民、林觉民、侯德榜、林祥谦、郑振铎、冰心、林徽因、高士其、邓拓、庐隐、陈景润、张钰哲、邓叔群等一大批近现代思想、科技、军事、文化界的先驱和名人。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57年开始连续3年福建省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福州作为省会城市,被誉为“高考红旗”。福州市1997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中心城区率先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4年全市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98%。
福州是中国科学院士、中国工程院士的摇篮,现有“两院”院士中福州籍的有67人,居全国大中城市前茅。
著名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
普通本科高校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层次 备注
1 福州大学 教育部、福建 本科,省属重点大学 公立
2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 本科,省属重点大学 公立
3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 本科,省属重点大学 公立
4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本科,省属重点大学 公立
5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 本科,省属重点大学 公立
6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 本科 公立
7 福建江夏学院 福建 本科 公立
8 福建警察学院 福建 本科 公立
9 闽江学院 福州 本科 公立
11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 本科 民办
12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福州大学 本科,该学院属于福州大学 独立学院
13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福州大学 本科,该学院属于福州大学 独立学院
14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本科,该学院属于福建师范大学 独立学院
15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 本科,该学院属于福建农林大学 独立学院
16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 本科,该学院属于福建农林大学 独立学院
17 平潭海洋大学
高等专科院校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原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州英华职业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生物工程技术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教育学院,福州教育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 :福建美佛儿学校,福建西山学校,福建理工学校,福建商贸学校,福建工贸学校,福建经济学校, 福建机电学校
旅游概况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 林旅游城市风貌目。福州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尤其是鼓山,人说“到了福州没上鼓山等于没来福州”。当代福州籍名诗人陈运和,有《鼓山》诗赞“钻入古木参天的绿荫寻找游记标题 迈出大雄宝殿的香火遇见诗歌灵感”。福州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其中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乌塔、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人文古迹
三坊七巷、南后街、衣锦坊水榭戏台、镇海楼、乌塔、白塔、西禅寺、林则徐出生地、冰心故居、邓拓故居、福州文庙、林则徐墓、严复墓、马尾罗星塔、船政衙门、梅园监狱旧址、中法马江海战烈士碑亭、中坡炮台、亭江炮台旧址、一号船坞遗址、福州英国领事分馆旧址、开元寺、升山寺、华林寺、鼓山涌泉寺、福州金山寺、福州崇福寺、万福寺、万佛寺、地藏寺、溪源宫、福州仓山旧领事馆区遗址、鼓楼前公园、王审知墓、闽王祠、濂江书院、昙石山文化遗址、福州琉球墓园、琉球馆、瑞云塔、芹壁村、福清黄蓦寺、弥勒岩
历史建筑
福州历史建筑分布图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征求意见初稿)》指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地段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三种类型,分类进行保护。主要历史地段包括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3片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乌山、屏山、于山、冶山、西湖、马尾、林浦、螺洲、洪塘、阳岐、闽安、南屿等13片历史风貌区,大桥头台江汛、泛船浦、马厂街、公园路、禅臣花园、福建协和大学、鼓岭等7片历史建筑群。
自然风光
超山岛、乌山、于山、鼓山、高盖山、鼓岭、鳝溪、旗山、十八重溪、福州西湖公园、左海公园、福州温泉公园、金牛山公园、金鸡山公园、福州烟台山公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屏山公园、闽江公园、福州柳杉王公园、青云山、石竹山、天门山、福州龙台山生态园、百漈沟、琅岐岛西溪、五虎礁、金刚腿、龙头泉、海坛风景名胜区、青龙瀑布、石牌洋景区(半洋石帆)、龙凤头(龙王头)、黄檗山、永泰赤壁、晦翁岩、叠翠岩、弥勒岩、董奉山、皇帝洞、三叠井森林公园、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马岚山风景区(六公殿)。
科教文化
福州动物园、福州熊猫世界、福州左海海底世界、福建森林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福建省科技馆、福州市科技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民俗博物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城市名片
“福州十大名片”: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三山两塔一条江、鼓山、闽剧、温泉、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青云山。
名优特产
福州特产有橄榄、芙蓉李、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
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曾在旧金山、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福州角梳采用中国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绵羊角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艺精细。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泽莹亮,光润如镜,现又增加了新品种,在制成的角梳上运用传统漆画工艺技法,精心绘制了虎、豹、狮、象等10多种飞禽走兽和南国花草的图案花样,画面生动,永不褪色,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
橄榄: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圆、长营等名品,果面青绿、肉色黄白、味甘质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榄、甘草橄榄、五香果等,深受游客欢迎。
芙蓉李: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
福州纸伞:福州三宝之一,历史悠久。这种纸伞做工十分的精细。工人们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方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雅致美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在近50℃的高温下不变质。福州纸伞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畅销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寿山石:出产于福州市一个叫寿山的地方,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寿山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中华瑰宝“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软木画:以质地松软的栓树皮为材料,经手工精雕巧镂,制成山水、园林、花鸟等图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著名人物
福州近现代名人辈出,有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文学家高士其、数学家陈景润、国府主席林森、文学家郑振铎,化学家侯德榜,文学家冰心,华侨领袖黄乃裳等,举不胜举。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闽越有才,左海为盛。福州地灵人杰,俊采星驰,这方水土的先贤们在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作出开创性成就而成为“中国第一人”。他们集中反映了福州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拼搏创造,为桑梓争光添辉。
杏林始祖——董奉
董奉(200年—280年),东汉名医。董奉一生行医济世,不取分文报酬,只让治愈者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售杏得谷用以赈济贫民。董奉以其崇高的医德,使医生的职业有了“杏林”的别号,也被后人尊为“杏林始祖”。
福州鉴真——隐元
隐元禅师(1592年—1673年),日本黄檗宗开创者。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法,使沉寂已久的日本佛教界为之轰动。隐元禅师开创了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的黄檗宗,日本崇奉黄檗宗的信众达数百万人,建有黄檗分寺500余座。隐元禅师还将中国的馒头、豆腐配方和当时中国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和音乐等传入日本,被日本称为“黄檗文化”。
书法高超——叶向高
叶向高(1559年—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他的书法墨法华滋,顿挫有致,流美多姿且伸缩变化多端,有翩翩自得之态,有洒脱放逸、意气风发之美感。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1850年),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了震动世界、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掀开了近现代炎黄子孙反抗外国殖民侵略波澜壮阔的第一页,树立了国际禁毒史上的第一块丰碑。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他组织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译著;他在新疆主持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至今仍为民造福,被颂称为“林公渠”、“林公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句,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
船政之父——沈葆桢
沈葆桢(1820年—1879年),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创办的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和专业技术高等学府,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和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基础。沈葆桢提出“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他培养出的船政学堂精英,撑起了近代中国革新、自强的脊梁。
虎穴忠魂——吴石
吴石(1894年—1950年),原名萃文,字虞薰,福建闽侯县螺洲镇吴厝村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吴石是中国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情报官,1950年牺牲时的公开身份为“中华民国国防部参谋次长”。毛泽东主席曾题诗赞誉吴石将军,写下了“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的名篇。1973年,国务院追认吴石将军为烈士。
宣统帝师——陈宝琛
陈宝琛(1848年—1935年),清宣统帝师,太傅,著名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收藏家,九一八事变后,极力反对傅仪到“满洲国”当“皇帝”。
爱国侨领——黄乃裳
黄乃裳(1849年—1924年),著名的爱国侨领。1896年,黄乃裳参与“公车上书”,并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1899年,黄乃裳毅然出南洋,寻找垦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马来西亚沙捞越诗巫创办了“1943年新福州”垦场,成为一代侨领。
译林鼻祖——林纾
林纾(1852年—1924年),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翻译界开山祖师。他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翻译小说。林纾一生译作180多部,极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西学泰斗——严复
严复(1854年—1921年),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警醒国人奋发图强,一时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国府主席——林森
林森(1868年—1943年),历任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国民党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国民党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
共和先驱——林觉民
林觉民(1887年—1911年),《与妻书》作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觉民参加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广州起义,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下绝命书《与妻书》,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其情其志,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化工巨子——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1974年),中国近代化工工业奠基人和世界制碱权威。侯德榜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发明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改进了碳化法氮肥生产流程,为中国化工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侯德榜生产的“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他写下的《纯碱工学》等专著,揭开了纯碱生产的秘密,被誉为“中国化学家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
海军宿将——陈绍宽
陈绍宽(1889年—1969年),国民党海军一级上将。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1912年任镜清练习舰大副。1914年调海军总司令部任少校副官。1915年任“肇和”舰上校代理舰长。1920年任“通济”舰舰长。1923年调任“应瑞”舰舰长,升海军少将。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晋升中将。1929年海军部成立,任政务次长兼代部务,兼海军江南造船所所长。1932年,任海军部长。抗战结束后,不满蒋介石发动内战,回福州隐居。1949年8月福州解放前夕,拒绝蒋介石的赴台电召,参与策动部分国民党海军起义。福州解放后,他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中央国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他是全国政协第1届委员、全国人大第1、2、3届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
天文大家——张钰哲
张钰哲(1902年—1986年),享誉国际的天文学家。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史上写下许多“第一”。1928年,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第1125号小行星)就是由张钰哲发现并命名为“中华”。1941年,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钰哲星”。
世纪老人——冰心
冰心(1900年—1999年),被誉为与世纪同龄的文学大师。1923年,冰心发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寄小读者》。其后,在她8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小桔灯》、《繁星》、《春水》、《空巢》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的文学名篇。冰心以爱为中心的文学精神和人格力量,使她成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现代诗人、作家,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林徽因参与新中国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发掘、抢救了国宝景泰蓝制作工艺,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学创作上,她一生也著述等身,留下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等大量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
科普铁人——高士其
高士其(1905年—1988年),被誉为科教战线上的“铁人”,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全身瘫痪的高士其,以顽强的毅力奇迹般工作了60年,写下600多篇、75万多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科普文章,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高士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爱,被称为“中国两亿儿童的爷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确认为“中华民族英雄”。
党内才子——邓拓
邓拓(1912年—1966年),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邓拓创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党报——《抗敌报》。1944年,邓拓主持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泽东同志的文集。新中国成立后,邓拓担任《人民日报》总编、社长等职务,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燕山夜话》等。
文化巨匠——郑振铎
郑振铎(1898年—1958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全才型巨匠。郑振铎在拓展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担任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天文之星——陈彪
陈彪(1923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物理系。建国后,历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云南天文台台长、名誉台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国际天文学会会员、第十二委员会(太阳活动)委员。为在中国建立太阳物理的观测和研究作出了贡献。对特殊天体物态,对应用于天体物理的等离子体理论、磁流体力学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数学巨星——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1996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解析数论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证明了“1+2”,这项成果被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1978年,新华社记者徐迟写下了著名的长篇通讯《哥德巴赫猜想》,报道了陈景润的事迹。在十年“文革”动乱刚刚结束的那个“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成为激励广大有为青年向科学进军的一面旗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围棋宗师——吴清源
吴清源(1914年—),现代围棋大师。少年时代的吴清源就被誉为“一代围棋神童”。东渡日本后,吴清源与日本著名棋士木谷实开创了“新布局”,被称为围棋现代布局的奠基人。1939年至1956年,他与当时所有日本围棋一流高手的番棋决战均取得胜利,纵横日本棋坛近20年难逢敌手,被尊为“昭和的棋圣”,开创了“吴清源时代”。1983年,吴清源先生因健康原因隐退。
仁心妙手——吴孟超
吴孟超(1922年—),福建闽清县人,中国肝胆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视病人为亲人,只要有可能都坚持亲自主刀,至今已使1.36万多名患者恢复了健康。年逾八旬的吴孟超院士,至今仍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2006年,吴孟超以其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中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获得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商界巨头——郭鹤年
郭鹤年(1923年—),祖籍福州市盖山郭宅村,192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早年毕业于莱佛士书院,1949年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经过艰苦努力,他的郭氏集团渗透到世界各地,遍布中国、新加坡、印尼、斐济和澳大利亚等。经营的业务也极为多样化,从甘蔗种植、制造糖、面粉、饲料、油脂、矿山,一直到金融、酒店、产业、种植业、商贸和船运等;拥有数10亿美元的资产。